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 > 正文

慈善与春节的渊源

时间:2023-01-16 13:04:4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李济慈)春节,万物回春的节点;慈善,人之为人的开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文化,向以儒释道为根,以慈善为魂。正所谓“仁者爱人”“上善若水”“慈悲为怀”。古往今来,扶弱济困、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世代绵延,慈善基因早已融入国人血脉心灵。而以春节为代表的诸多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礼仪习俗,无不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慈善故事与博大情怀。

春节是快乐、是和谐、是团聚、是祝福……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从厚重的乡土、庄重的礼仪、浓厚的亲情到繁华的都市、缤纷的生活、多元的文化,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奔放,引发出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浪潮;从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醇厚,蕴涵着国人太多的情感与寄托。

然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各类节日的递增,春节也仿佛渐渐失去了原初的韵味,遗存于人心的只有寻根的渴望。

3年“新冠”疫情,无情地阻断了人们的脚步,阻隔了人们的相拥。但今年终有不同,人们心中的春节已然回归,恰如春风的脚步、春潮的律动,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怀恋与感奋。

春节与慈善,其实同根同源;春节与慈善,从来不曾分割。春节是慈心善意的浓缩,春节是慈行善举的良时——

祝福语:感恩之情

春节,集中了世间最多样、最美好的祝福,是人与人和善交流的温馨时刻。有多少沉淀于情的美愿,便有多少发乎于心的贺词。人们互道“恭喜发财”“身体康健”“阖家幸福”“万事顺意”……拜年贺岁,不亦乐乎。

古语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的春节源起于殷商祭神祭祖活动,是人间对天地的感恩;回家探望父母亲友,是对人伦生活的感恩;对同仁朋友的祝福,是对社会及他人的感恩……体现着人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与情感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形成道德意识最重要的基本情感之一。理解了拜年与祝福,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

压岁钱:施爱之财

压岁钱是中国“年”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每到除夕,孩子们就会得到长辈的压岁钱,快乐由此“爆棚”。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压胜钱”,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之功能,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庇护,以保佑孩子们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如今,压岁钱已有了新的含义。它不仅只是给自家孩子的礼物,而演进为一种做善事、行善举。一股“捐赠压岁钱”的浪潮日益形成,孩子们纷纷捐出自己的压岁钱,捐赠的对象也从小朋友小伙伴延伸为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让春节具有了更新更美的意义。

腊八粥:乐善之德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自腊八开始,新春将至。腊八的习俗是食“腊八粥”。腊八粥与佛教慈善有着很深的渊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他见到世间众生遍受生老病死痛苦折磨,于是立誓为世人寻找解脱之道。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历经6年苦行,于某年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终于悟道成佛。在6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感恩,遂于每年腊月初八以食粥施粥作为纪念。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此日,众佛寺要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日后更在民间相沿成俗,无论富家还是寺庙,哪怕就是穷家也要煮粥分发给乞丐、穷人与流浪者,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善粥”。

腊八粥演化为一种善施的风俗,体现了人们对世间苦难的同情。唯有自知艰辛,方知他人饥馑,因而善心不已,善行不辍。

年夜饭:敬老之心

除夕年夜饭是春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举家团圆相庆,共享天伦乐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理念的变迁,原本只重阖家欢乐的年夜饭也在悄然生变,成为更多人、更大规模的“慈善晚宴”。中国的“慈善晚宴”大抵为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千叟宴”。数以千计的高龄老人被盛邀至皇家宫殿,享受御宴,成为践行孝德、敬老爱老的盛事。《四库全书》有云:“尊老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滴水之恩 守望相助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