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 > 正文

焦点报道:2500余家非遗工坊为乡村振兴助力

时间:2022-12-28 12:07:11    来源:慈善公益报    

(彭益舟)“做刺绣能赚上钱,孩子们、老人们都欢喜。”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湖南省花垣县妇女回来了,她们走进非遗工坊,拿起针头,挑起了致富的担子。这是非遗工坊助力百姓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

我国非遗灿若星辰,广大乡村则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2021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支持地方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目前,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和线上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

非遗工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豫西民居营造技艺”大王庙及石门土屋、“走马灯”非遗研学基地……河南省栾川县依托非遗项目成立的非遗工坊,带动当地300余户就业,线上线下创造产值2500余万元。

据了解,近两年,栾川县克服疫情影响,在重渡沟景区先后建成“纺织院”“土陶坊”“醋坊”“竹编坊”等富有非遗特色的民宿小院14家,创造产值260余万元,为栾川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河南省以工坊产品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购物节活动,全省600多个非遗商家参与活动,涵盖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共同推介河南非遗好物。其中,非遗工坊和老字号213个,占比36%;上线项目总数387个,占比65%;线上销售768万元,线下销售2072万元,总计2791万元。

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通过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产品回购、计件合作等方式确保困难群众实现居家就业。河北省曲阳县采用“非遗工坊+农户”模式,依托定瓷、曲阳石雕等非遗项目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吸纳73个村的8000余人就业。

非遗技能传承助力村民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在甘肃省敦煌市,距离莫高窟12公里的地方,有个莫高里工匠村。村里有雕塑展馆、雕塑工坊、非遗剧场等7个场馆,“村长”杜永卫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办起了他的敦煌艺术“民间课”。

“很多人来敦煌,看完莫高窟后,可能想亲自体验一下敦煌彩塑是如何制作的,或者有很多民间爱好者想要学习,工匠村就是为这些人提供的。”杜永卫介绍,从17岁开始,作为学徒,在敦煌研究院学习了敦煌彩塑临摹,离开敦煌研究院后便有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敦煌彩塑艺术的基地,把敦煌彩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据悉,早在2019年,甘肃省就通过非遗工坊的形式盘活非遗资源,让当地非遗传承人通过工坊这种形式,带动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增加收入。

在贵州省,赤水市竹编传承人、非遗工坊带头人杨昌芹通过竹料,经过巧妙设计加工,带领着众多竹农实现了致富增收;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小石泉村依托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阴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艺,在当地建设了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300余场次,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

助力乡村活力迸发,促进文化赓续传承。各地积极利用非遗文化在促就业、培养非遗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不仅巩固脱贫成果,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关键词: 敦煌彩塑 技能培训 敦煌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